【舊聞】超級人渣推銷手法

0
Tags
http://news.sina.com.cn/c/2008-02-28/073813489357s.shtml

(深圳特区报) 2008年02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2-28/073813489357s.shtml

【節錄】超級人渣推銷手法
市民彭先生的遭遇更加离奇。他时常收到区号为“010”的推销电话,推销的内容则包括工艺品、手机等等。“现在这些推销电话打得往往很有技巧。他们不会直 接问你要不要什么产品,而是会说:‘我们寄给您的××有没有收到啊?’当你很感兴趣地问她是什么产品,她就把产品的性能详细介绍一遍,还夸你真是有眼光选 对了东西。最后,当你‘遗憾地’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买这件东西,她才露出真面目——开始推销了。”彭先生说。

【原文如下】(內地的新聞編幅真係長….=.=)
房屋租售售车保险医药保健品推销者不断地打来电话,侵犯了事主的安宁权。

核心提示

垃圾短信尚未禁绝,推销电话又不断打来。在这个个人资料暴露机会越来越多的信息社会,几乎所有人都接到过不请自来的推销电话,其中不少人甚至达到了“饱受骚扰”的程度。

推销电话从何处而来?本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报 料 人:徐先生、彭先生

报料内容:推销电话令人不胜其扰

报 料 奖:各100元

推销电话不请自来

2004年,记者的一位朋友作为市民代表,参加了市物价局和市交通局组织的一场价格听证会。因为要征集市民意见,媒体把他的名字、工作单位和手机号码都登 在了报纸上。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接到保险公司打来的推销电话,竟然比正常电话多出一倍,而这还不包括房地产中介的卖房电话。

如果说这位朋友把电话公布在了媒体上,所以接到很多推销电话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很多市民无缘无故接到各处打来的推销电话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了。在某银行 上班的徐先生告诉记者,他除了自己就职的银行之外,几乎所有银行的推销电话都接到过。“有的是推销信用卡,有的是推销理财产品,总之都是叫你买东西。你反 问他是如何知道手机号码的,他就不告诉你。”

除了银行,保险公司和房地产中介也是打推销电话的主力。2004年之前,徐先生一直是租房子住。通过中介找房子虽然方便,但因为留了手机,房子住了不到1 个月,就又有人给他打电话问他要不要租房。总算熬到了自己买了房子,徐先生宽心地在电话回答:“我不租房了,我买了房子。”可事情还没完,对方说:“那你 要不要出租,或者卖掉呢?”这样的电话徐先生又接了1年多才逐渐平静下来。

市民彭先生的遭遇更加离奇。他时常收到区号为“010”的推销电话,推销的内容则包括工艺品、手机等等。“现在这些推销电话打得往往很有技巧。他们不会直 接问你要不要什么产品,而是会说:‘我们寄给您的××有没有收到啊?’当你很感兴趣地问她是什么产品,她就把产品的性能详细介绍一遍,还夸你真是有眼光选 对了东西。最后,当你‘遗憾地’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买这件东西,她才露出真面目——开始推销了。”彭先生说。

买卖电话号码俨然成“生意”

个人的电话号码是如何泄露的?从事保险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除了市民自己出门办事留下名片之外,个别有机会接触用户资料的特殊行业出售电话号码是主要渠道。

“有一些特殊行业的职员,比如中介、物业、银行、医院、车市、通信公司等行业,总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详略不等的客户信息,有一些个人信息就是这些行业的个别人卖出去的。”王先生介绍,“而且,越详细的信息、客户收入越高的信息,价格也就越贵一些。”

记者以“出售业主电话”、“出售车主电话”等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很快屏幕上就跳出许多相关网页,明目张胆地在网上贩卖小区业主和车主的电话。一家号 称出售“全国车主的数据”的公司在网页上写道:“深圳,更新日期为2006年,信息内容包括车主、车牌、车型、联系电话、详细地址、初登日期……”并且还 特别注明“可查车验证”。

如何避免推销电话成难题

“你怎么知道我的电话?”无论是推销保险、理财产品还是房子,这总是推销人员面对的最多的提问。知情者告诉记者,这个时候他们总会以“公司数据库有您的资 料”或者从“客户服务中心”之类的地方得来的为借口。如果追究者还不善罢甘休,推销人员也会奉承两句:“您是非常优秀的客户……”一来二去追究者就会失去 耐心,不再追究。

推销者有办法获得用户信息,也有拨打电话的技巧和手段,遭殃的就是普通市民了。记者从中国电信了解到,针对推销人员用固定电话逐个拨打他人号码,电信公司 并无限制规定。但如果用户总是接到特定时段的骚扰电话,可以启用“免打扰服务”,将来电转接到电信公司,但这样屏蔽的将不仅是推销电话,还有所有来电。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我国对于推销电话,并没有出台任何专门限制性的法律法规。但如果事主已经明确表示对推销不感兴趣,而同一推销者不断地打来电话,就侵犯 了事主的安宁权。另外,未经允许私自泄露他人的姓名和个人电话,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和隐私利益,受害者可通过法律手段起诉泄露者,但实际上市民很难知道是 谁泄露其隐私,主张自己的权利十分困难。

国外:电话推销多有限制

推销电话对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骚扰,但也有不少市民也抱着理解的态度。在地王大厦工作的李小姐虽然也接过不少推销电话,但每次都是礼貌地谢绝。她说:“这也是许多人的谋生手段。”

其实,电话推销、上门推销等等,都是现代营销学中的常规手段。在国外,还有专门讲授电话推销的课程和书籍。然而,既然电话属于私人通讯工具,而电话推销是不请自来的,其中就必然存在矛盾。

一位旅居美国的王女士,向记者介绍了美国对待推销电话的情况。“我家里的电话已经登记在拒听名单(Non-Call-List)上,所以没有推销商拨打我家的电话。”她说。

据了解,2003年9月,美国参、众两院表决通过了禁止滥打推销电话的法案。同时,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推出了防止推销电话保护业务。用户只要向全国拒听销 售电话登记处提供电话号码即可注册。如果厂家继续打电话,用户可向联邦贸易委员会投诉,经调查核实后,该厂家可能被处以几百至1万美元的罚款。

记者了解到,和美国相似,加拿大、英国等国家普遍对推销电话做出了相关规定和限制。同美国一样,加拿大也建立起全国性的“禁拨电话号码库”,禁止电话推销 商随便向“禁拨电话库”内的用户打推销电话。加拿大电话用户可以打一个免费的电话号码,或者填写网上登记表格,将自己的电话登记到这个号码库上,登记有效 期为三年,不用缴纳任何费用,也可以随时取消。而如果电话推销公司违反规定,将被罚款至少15000加元。在英国,商业公司在使用个人信息如电子邮件地址 和手机号码之前,必须得到允许。一旦违规,这些公司在地方法庭最高可能被罚款5000英镑;在有陪审团出席的法庭,罚款额度将没有限制。

这些国家对于推销电话限制性措施推出后,受到了很多民众的好评。而我国尚未出台对于推销电话专门性法律法规,欧美国家的做法或许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

成為第一個人讚好

發佈留言